如何看懂房屋權狀?
房屋權狀完整解讀:建物、土地、他項權利一次看懂


購屋時,最重要的就是確認 產權是否完整,避免日後發生糾紛。
常見的房屋權狀主要分為三大類:建物所有權狀、土地所有權狀、他項權利證明書。以下整理各權狀內容與檢視重點,協助你快速判斷。
常見的房屋權狀主要分為三大類:建物所有權狀、土地所有權狀、他項權利證明書。以下整理各權狀內容與檢視重點,協助你快速判斷。
一、建物所有權狀
建物所有權狀就是房屋的「身分證」,內容詳載房屋的基本資訊:


-
發行機關與日期:由地政事務所核發,記載登記與發狀日期、字號。
-
所有權人資料:所有人姓名/法人名稱、身分證字號或統一編號。
-
建物標示資料:
-
坐落/建號、門牌號
-
建築完成日期(判斷屋齡)
-
主要建材(RC、SRC、SC 等)
-
主要用途(住家用、商業用)
-
層數與持有樓層
-
面積(單位:平方公尺,換算坪數需 ×0.3025)
-
附屬建物(陽台、雨遮等)
-
-
權利範圍:例如「1分之1」表示完全持有;若不是,代表多人共有。
-
建物坐落地號與基地持分:說明建物蓋在哪一筆土地上,持分比例會與土地權狀一致。
-
共有部分:公設項目與持分(如大樓梯間、電梯、公設停車位等)。

👉 檢視重點:確認屋齡、建材、使用分區,並核對所有權人資料與賣方是否一致。
二、土地所有權狀
土地所有權狀是「土地本身的證明」,與建物權狀格式類似,但資訊更聚焦在土地:


-
發行機關與日期:同樣由地政事務所核發。
-
所有權人資料:姓名/法人名稱與身分證字號/統一編號。
-
土地標示資料:
-
坐落/地號
-
土地面積(平方公尺,換算坪數需 ×0.3025)
-
-
權利範圍:記載所有權人持分比例,若為多人共有,會以分數表示(如 5 分之 2)。

👉 檢視重點:確認土地是否與建物權狀一致,並檢查是否有地政機關與主管用印,確保文件有效。
三、他項權利證明書(他項權利狀)
他項權利狀代表房屋或土地上有被設定的「負擔或限制」,最常見的是 抵押權。


-
發行機關與日期:由地政事務所核發,登記日期與發狀日期皆會記載。
-
權利標示:
-
抵押權(最常見,銀行貸款設定)
-
地上權(僅有使用權,非所有權)
-
典權、不動產役權、租賃權登記等。
-
-
權利內容:
-
擔保債權總金額(通常比實際貸款金額高)
-
擔保範圍(本金、利息、違約金等)
-
債務人/抵押人/債權人身分
-
清償期限
-
-
權利範圍與順位:
-
抵押權可分第一順位、第二順位,清償順序不同。
-
若多筆不動產共同設定抵押,必須全部清償才能解除。
-
-
註記事項:若涉及法院查封、假扣押,會一併記載。

👉 檢視重點:確認房屋是否仍有抵押權,過戶前應完成塗銷,避免交易風險。
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實際依個案為主
更新時間:2025/09/18
📌 資料來源
更新時間:2025/09/18
📌 資料來源
- 內政部地政司
- 各地地政事務所
- 司法院全國法規資料庫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