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震、制震、免震差在哪?

耐震、制震、免震差在哪?阻尼器怎麼幫助大樓抗震?

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,幾乎每天都在輕微搖晃,偶爾還會遭遇讓人驚心動魄的強震。你是不是也曾在新聞上看過建築物倒塌的畫面而心生不安?
其實,地震本身不會害死人,真正危險的是「建築物的倒塌」。因此,無論是新成屋、預售屋,甚至是老屋加強補強,台灣的民眾都非常重視「耐震力」。

 
🌎 台灣耐震設計規範最新版本
由內政部營建署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依據921大地震、花蓮地震等實例經驗,制定的《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》是台灣所有建築物設計的根本依據。
2025年新版耐震設計規範歷經11年修訂,針對不同震區、不同建築類型,設定了更嚴格的耐震力標準,
期望達到
📌小震不壞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
小震(當地平均每30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):不影響日常功能
中震(根據歷史地震統計當地平均每475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):僅局部受損,可修復
大震(當地平均每2500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):結構受損但不倒塌,讓住戶安全撤離

 
2025版耐震設計重點
✅ 提升斷層帶附近建築物耐震力:例如旗山斷層,依新版規範耐震力可提升2~3成,雖然造價增加約5%,但安全無價。
✅ 改善「軟腳蝦」結構問題:針對下層結構較弱(如台南維冠、花蓮統帥)制定「排除弱層破壞」補強要求。
✅ 精進土壤液化防範設計:更新全台液化潛勢圖,依土質進行抗液化評估。
✅ 強化隔減震元件檢驗規範:確保隔震墊、制震設備品質穩定、效能可靠。

 
🏢 耐震、制震、免震傻傻分不清?這裡幫你一次搞懂!
🔸 耐震(抗震):讓建築物「硬撐住」
耐震是建築物的基本設計理念,利用結構鋼筋、混凝土牆、剪力牆、梁柱等,提升建築物剛性與強度。
設計耐震力時,會根據地區最大地表加速度,計算「耐震係數」。耐震係數越高,代表該建築可以承受的地震力越大。

 
🔸 制震(減震):幫建築物「吸收地震能量」
制震設備,像是「阻尼器」、「制震壁」、「黏彈性制震牆」等,能在地震發生時幫建築物吸收能量,減少搖晃程度及對結構的破壞。
💡 常見設備:
  • 阻尼器:像台北101的大圓球(風阻尼器),吸收振動能量。
  • 制震壁/黏彈性制震牆:安裝在結構中吸震。
  • 斜撐制震柱:強化樑柱韌性,降低倒塌風險。
    制震設備因為安裝在建築牆體或樑柱內,成本和施工難度較低,因此台灣新建案多採用。
🔸 免震(隔震):讓地震力「不傳上來」
免震系統是在建築物基礎與地面之間裝設隔震墊(例如鉛心橡膠支承、滑動隔震系統),當地震發生時,隔震墊會吸收水平震動,使建築物大幅減少搖晃。
💡 隔震系統能有效隔絕 60%以上地震力,是目前最先進、最安全的技術。但因設計與施工複雜,成本高昂(常見於陶朱隱園、信義帝寶),台灣大多數建案仍以制震為主。

🛠️ 阻尼器是什麼?為什麼台北101也用?
阻尼器(Damper)就像「避震器」,能吸收建築物震動能量、減緩震動幅度。以台北101為例,它採用了全球知名的「TMD風阻尼器」(巨型調諧質量阻尼器),減少強風吹拂與地震引起的搖晃,維護建築安全與舒適度。
阻尼器的設計常用於:
  • 超高層大樓(如辦公大樓、住宅大樓)
  • 鐵路或橋梁工程
  • 工業廠房
分類
耐震(抗震)
 制震(減震)
免震(隔震)
原理 加強結構剛性與強度(如鋼筋混凝土、剪力牆),抵抗地震力。 加裝阻尼器、制震牆,吸收地震能量,減緩建物搖晃。 在基礎與地面間設置隔震墊,隔絕地震能量傳遞,減少搖晃。
效果 保護建物「不倒」,但晃動感強烈。 降低震動幅度與破壞,增加舒適度。 隔絕約60%以上地震力,地震時幾乎「不搖晃」。
施工難度 中等,屬於標準設計。 中高,需專業設備與設計。 高,需高精密隔震技術與高成本。
成本 最低(基本耐震設計)。 中等(額外加裝阻尼設備)。 最高(施工、設計、維護成本高)。
適用範圍 一般住宅、老屋補強。 高層大樓、商辦。 豪宅、公共設施
代表案例 新成屋、老屋補強。 台北101風阻尼器、制震豪宅。 信義帝寶、陶朱隱園。

我家耐震嗎?一起來看看!
學習到這麼多種耐震技術後,很多人一定會好奇:「我家的房子到底安不安全?」
其實,台灣的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推出了 「街屋耐震資訊網」,提供民眾透過線上系統來評估自家的耐震程度,尤其適合針對年代較久的房屋檢測,
例如:
🔸 連棟街屋(有些還包含三角窗設計)
🔸 公寓式建築
🔸 獨棟透天厝
這個系統會請您填寫以下幾項基本資料:
✔ 建物的基本資訊(屋齡、樓層數)
✔ 室外柱的尺寸
✔ 室內柱的尺寸
✔ 牆壁材質與尺寸
雖然填寫這些資料可能需要您親自測量或查詢,但為了家人的安全,絕對值得花這點時間!
如果覺得自己測量麻煩,建議您也可以尋找 結構工程公司,由專業人員到府進行耐震檢測與評估,讓您更安心!

 
🌟 小提醒:再先進的設備,都比不上「施工品質」
無論再多的制震、免震設備,如果施工偷工減料、驗收不嚴,耐震力都會大打折扣。
因此,挑選建案時,除了看建築設備外,更要重視建商的施工品質
與透明度,才能真正保障居住安全。
更新時間:2025年5月22日
文字及圖片內容僅供參考,如相關法令調整則依照現行法規為準